首頁 打破教育的“迷思”

如何把教育作成“藝術”

字體:16+-

教育理想的狀態是,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每個學生的愛好和不同之處,都能在教育中得到承認和尊重。

這需要科學的製度設計。

很多學校從設計課程著手,尤其是重視特色課程的建設。

但是,如今的課程係統對節數和門數都規定得十分僵化。增加了,就是加重學生的負擔,沒有落實素質教育;減少了,也是不符合課時數的要求。

還有的學校試圖通過“走班製”來達到目的。

然而,多年來以行政班為主要形式的班級授課製,與走班製之間的巨大衝突,讓全學科、全員的走班製在學校的生存空間,仍然停留在一個“理想”的階段。即使在試行新招考改革的浙江等省市,許多學校仍采取折中的方法,把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幾個科目(這些科目將與語數外共同組成高考總成績)相近的學生組成一個行政班,然後在其他科目進行走班。

這不失為一種新的嚐試,既考慮了我國長期以來利用行政班便於管理的優勢,又為學生增加了教育的選擇。但這樣的做法,還是比較粗糙的。與過去的文理分班沒有大的不同,隻不過組合稍多而已。那麽,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道路?

山東省濰坊市的一所初中,廣文中學,摸索出了一套科學的“自主選班”模式。

學生進入廣文後,會和父母一道,接受一次“考試”。

這是一次與眾不同的考試,因為考試的內容和知識沒有一點關係。學校請學生回答:“如果不考慮經濟因素,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麽?”會問學生的父母:“你們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誰?”等。

“我們的目的,是要在分數之外,去立體、深層次地了解學生。”廣文校長說,這份精心設計的試卷,其實是在了解學生的成就動機、人際關係、期望值、焦慮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