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理想的學校,不應該有任何一個毫無個性的學生。
然而,課程的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差異、發展學生個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張力。這種張力,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掌握好它,學校可以呈現出自己的特色,學生的個性也能得以伸展;掌握不好,學校就極有可能湮沒在日複一日的教育教學常規中。
現在看來,處理好這種張力的關鍵,在於課程體係的建設。
這方麵,一部分有著教育理想的優秀學校做得比較好。像華東師大二附中的“課程超市”,光校本課程就有100多門。對其中的綜合選修課,學校實行了“菜單式”的個別化課程管理模式,不限定選修的內容,部分課程還打破了年級界限,允許學生跨年級選修。
然而,建設一個理論上的課程體係相對容易,難的卻是如何在現實的壓力下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曾有學生反映,因為綜合會考不考世界史,於是他所在的學校理科班早早就停止了曆史課。
社會風潮的影響下,教育的理想往往被隨波逐流和急功近利所代替,成全學生的個性也就無從談起:我們錯把起點當成終點,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18歲的某一天;而社會也隻用考試成績而不是用個人成就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價值,進而影響到社會對學校與教師的評價。這種評價方式扼殺了多少教師的信念和學生的將來!
然而,即使在這種情形下,仍然有極個別的執守者,給我們帶來光明與希望。
南京金陵中學,一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根據學校特色開設的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課程,關照著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
他們的學生王珂,在進入學校後,很快就在學校開設的研究性課程中展露出自己電腦方麵的天賦。興趣所及,王珂幾乎將日常學習以外的全部時間都花在了計算機上,先是成為了國內最年輕的微軟認證專家,後又開發出價值百萬的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