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打破教育的“迷思”

教育:讓思考力生長

字體:16+-

有人批判這個教育已簡單化為社會規訓的年代:“父母希望孩子聽話服從,老師希望學生回答正確,孩子的思考力從何而來?”

記得高中學習一篇課文課時,老師問某句話的含義是什麽。很多同學站起來回答,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但老師一直都說答案錯了。折騰了一節課,最後老師拿起教參,對著全班同學念出了標準答案。

盡管當時我就認為,老師對標準答案的解釋並不能說服我。但是,我仍然接受了它。因為,在標準答案前,我不必深加思考,而我的思維也隨之標準化了。

這種追求標準的教育生活,與真實的世界和人性相比,往往過於單一,仿佛白晝黑夜一樣非此即彼,完全忽略了教育的難度,這種困難,一方麵,來自大千世界的紛繁;另一方麵,來自教育對人性、對生命、對心智的完全責任。忽略了難度的教育,便於進行社會規訓,無法實現受教育者內心精神的主動成長,更無益於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在這樣的教育生活裏,受教育者逐漸習慣了用別人的眼睛替代自己的眼睛、讓別人的大腦替代自己的大腦、把別人的思想當作了自己的思想。這樣的教育,隻能是一種“寄生的教育”,無法培養出學生完整的品行和健全的大腦。

因此,我們需要一所願意開放的學校,它能幫助學生跳出狹小的天地而進入領域廣闊的生活世界。在這樣的學校裏,學生能夠調動自己的感官與知覺,認識到社會的多樣、價值觀的多元以及人性的無限可能。這些紛繁的現實,將激發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考力做出判斷,而不宜以教師的講解為理解生活的唯一角度,也不以教材為認識世界的唯一標杆。

不要擔心學生在麵對真實世界時會彷徨、會迷失了方向。詩人雪萊說過:“如果你過分的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他們受一點損傷,那麽你將失去兩隻翅膀,永遠不能淩空飛翔。”我們也不應過分嗬護學生,讓他們在遠離現實的教育生活裏生長,否則,學生的思考力將失去土壤,他們向上的道路就不會延伸得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