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打破教育的“迷思”

麵對教育的潮流,跟從?揚棄?

字體:16+-

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認為,潮流不都是趨向光明和進步的。我很讚成。

近年來,奧林匹克學科競賽大受學校和社會的歡迎,以為這是發現、培養拔尖學生的途徑之一,學校也常常以學生獲得了多少獎牌為榮。

就在這股風潮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小插曲:一位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被家長逼著做了上萬道數學題。獲得數學奧林匹克獎後,他發誓:從此再也不碰數學了!

想想看,數學奧林匹克獎本為提倡青少年愛數學、學數學,可身不由己被卷進這股風潮的學生,竟“發誓從此再也不碰數學了”。這樣的潮流,是好還是壞?

隻是,有多少學校、有多少教師,能抵擋得住潮流的**呢?

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對一個口號,不假思索地跟從;對一個理念,不加揚棄地肯定。

提倡“我的課堂我做主”,於是不加區分地讓所有孩子對所有內容都“自主”學習。隻是有沒有人想過,這種做法背後的建構主義理論,也許是指整個人類,而不是單個兒童在建構知識呢?

提倡“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於是出台種種可見的標準:書包的重量、作業時間的長短,以此作為減輕負擔的措施。隻是有沒有人想過,負擔更多是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數字呢?如果一個兒童對某一學科感興趣,連續學上幾小時也不覺得累,那是負擔重還是負擔輕呢?

提倡“愉快教育”,於是課堂上忙於熱鬧的討論、活動的開展,似乎學生學得開心,教師也教得開心。隻是有沒有人想過,課堂過分追求激動人心的東西,會使兒童過度興奮,反而無法進行深入思考呢?教育學意義上的“愉快”,是否應該是學生通過緊張的腦力勞動克服困難後感到的愉快呢?

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不假思索地相信某種東西。我們需要有一種眼光,有一種高度,將整個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懷,而不是蜷縮在教育世界某個狹小的角落裏,對他人的口號和理念進行神祇般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