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教學過程的內涵及意義
課堂教學研究通常是教學研究首要關注的問題,也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作為當前基礎教育的主要活動,其作用在於以教學活動作為源泉,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由一係列教學行為構成,從行為主體角度看,它是教師行為與學生行為所構成的行為係統。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教學行為的類型、實施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因此需要對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行為有更清楚的認識和了解,為培養中的師範生和從業中的教師教學行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的形成、掌握和提高提供依據。對課堂教學過程和行為的分析如果沒有方法的指引、工具的支持,不易做到客觀和公正,而依托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分析教學行為,能夠分析形成教學行為的特點、提示教學特點及教學問題,特別是借助技術和軟件平台對教學行為進行可量化的觀察和數據分析,更有利於教師全麵了解教學過程,反思教學。
傳統教學過程中,對課堂的教學行為進行觀察分析,往往利用觀察量表,直接用紙筆記錄的方式進行,這樣可能導致得到的數據較為模糊,不能夠真實地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觀察。隨著大數據進入各個領域,在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觀察分析時也能獲取顆粒度更細的數據,利用數據分析課堂教學過程和行為,更好地促進教學分析和反思。
拓展閱讀
弗蘭德斯互動分析係統(FIAS)
1970 年,美國學者弗蘭德斯(Ned.Flanders)提出了互動分析方法(FIAS),它以師生語言的互動行為作為分析元素,並對每一類語言行為進行操作定義。 實際應用中通過對教學過程進行定時抽樣獲取分析樣本, 然後根據語言類型列表對樣本進行編碼處理,把課堂教學過程樣本量化。 通過對數據矩陣分析反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方案,具有診斷性。該係統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套描述課堂互動行為的編碼係統,即量表;一套關於觀察和記錄編碼的規定標準;一個用於顯示數據、進行分析、實現研究目標的互動分析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