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學校辦學思想的重要載體,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主要通過課程設置來體現。校本課程“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華東師範大學鄭金洲博士在《走向校本》中這樣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於學校。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麵臨的問題為指向;在學校中,是指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學校自身的問題要由學校中的人來解決,要經過學校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實施。新課改實施以來,校本課程的持續發展和內容的不斷豐富,體現了校本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校本課程的類型
目前我國的校本課程可以分為兩類。
1.國家課程校本化、個性化
即根據辦學理念,通過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如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可以根據當年國家發展、區域發展和學生興趣等的需要,安排製作宣傳毒品危害的網站、製作“家鄉美”電子小報和用試算表編製公式了解本地GDP的變化情況等。
2.學校自行設計開發的新課程
學校可在對本校學生需求評估的基礎上,利用學校已有的課程資源,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如學校針對學生心理發展開設心理健康及指引課,根據學生興趣開設語言藝術訓練課,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開設移動APP開發課程等。任何一門全新的校本課程在研發時都應服務於學校辦學的總目標,並以係統理論為指導,立足學校辦學理念,整體設計和實施課程,從而確保校本課程的質量。
在研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要立足於學生的真實需求。教師是校本課程的主要研發者,關注教師的特長是校本課程研發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科教師可以在依托本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研發本學科的學科課程。學科教師積極研發本學科的課程,既可滿足學科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訴求,又可促進教師學科素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過團隊、教研組、備課組研發學科課程並商討學科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校本教研得以開展,學科教師獲得集體成長,更有利於該校本課程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