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促進學習的發展:互聯網環境中教與學的理論和方法

一、課程多樣化

字體:16+-

教育發展和變化會反映在學校、課程、教學的方方麵麵中,但根本變化最終會在課程中表現出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中階段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麵落實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麵完成國家規定的文理等各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麵而有個性的發展”。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學。配齊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開足開好規定課程”。這些要求都是為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麵向提高全民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而向課程提出的要求,也是課程發展方向的指引。其中在高中階段提出創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在義務教育階段提出開設規定課程,這些都指向課程的多樣化。

教育存在的多樣化必然引起教育形態的多樣化, 而多樣化的教育又必然導致課程的多樣化。根據美國著名課程理論家泰勒目標模式提出的設想, 課程的多樣化發展趨勢包括課程目標的多樣化、內容的多樣化、實施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等幾個方麵。

(一)課程目標的多樣化

(1)由於學生的智力水平、學業基礎、學習需求和願望以及個性、特長、興趣等方麵的差異, 不同學生的發展目標應該是不同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活動中, 要針對學生的特點, 提出有區別的、有利於學生發展的、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

(2)我國地域廣大, 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各種教育資源擁有程度, 特別是師資水平、教學質量等方麵存在很大差異, 一些發達地區和城市已經普及高中教育, 而在有些地方隻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因此, 應該在具體的培養目標上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