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促進學習的發展:互聯網環境中教與學的理論和方法

二、教學交互的形式

字體:16+-

從多元互動的角度講,除了師生、生生麵對麵的傳統互動方式外,還有很多類型的教學互動,但從交互發生的對象間關係來看,教學中的交互隻有三種核心類型,即學生與學習內容的交互、學生與教師的交互和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開展的教學中,學生與學習內容的交互也體現為學生與學習材料、教學軟件和教學資源等的交互。

安德森(Anderson,2003a)在他的等效交互原理中對三種核心教學交互類型進行了闡述。其基本思想為:從教學效果和教學滿意度方麵來說,教學中各種類型的交互是可以相互轉換和替代的。該理論包括兩個核心論點。論點一:隻有三種交互(學生—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內容)中有一種處於較高水平,其他兩種交互水平較低,甚至被消除,深入、有意義的正式學習才能得到支持,且不會降低教學體驗。論點二:三種交互中超過一種以上的教學交互處於較高水平,有可能帶來更滿意的教學體驗,但這比低交互性的學習序列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該原理最初隻是一個理論假設,提出後激起了對不同類型的交互質量和教學相關的研究(Rhode,2008;Rhode,2009) ,並將其擴展到正式和非正式學習領域。

在技術融入的未來課堂中,互動學習的實現主要依托多屏交互顯示設備、觸摸輸入設備、感應反饋係統、課堂錄播係統、視訊會議係統以及智能化環境控製平台等相應的硬件及軟件平台。交互式的電子白板或觸控一體機、及時反饋係統、電子書包等可以提供人與人、人與資源、人與環境之間的多種互動活動。

(一)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互

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互總的來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課堂中主要的互動方式。傳統教學中這種師生間交互多發生在集體場景下,教師與全體學生或多個學生的交互,很難照顧全體學生的個體情況,也很難滿足學生個體的需要,因此難以發揮交互的作用。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也多以簡短的語言對話、基於學習任務的練習檢測和瞬時的肢體語言互動等為主,發生機會少、時間短、交互深度淺,難以起到促進學習和協作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