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理論和原則是其學習觀和知識觀的簡要體現。聯通主義創始人在論文、報告和博客中反複闡述這些觀點。為了與傳統學習理論相對照,聯通主義以哲學取向、知識觀、學習觀、課程觀、教師觀、學生觀為基本框架,分別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不斷豐富和完善。
(一)聯通主義觀點的哲學取向
聯通主義學習並不適合於所有學習者,它對學習者的能力準備暗含兩個前提假設:其一,學習者都受過教育,有信心和能力利用網絡開展學習;其二,學習者有參與聯通主義學習的能力,能對信息是否正確、是否對自己有用做出判斷。由此可以看出,聯通主義學習的發生以學習者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為基礎,不適合所有學習階段。就目前來說,這種學習更適合非正式學習和高年級學生的學習。
從哲學取向上看,聯通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圍繞“連接”而展開,因為世界本質是“整體的、分布的,是對要素如何被感知者連接的反映”,因此他們認為對世界的認識即知識存在於連接建立的過程中,對應的方法則是從多個方麵評價連接。
(二)聯通主義的知識觀
聯通主義認為知識存在於連接中,是一種聯通化的知識。知識是一種網絡現象,不管是個體的還是社會的知識都具有網絡特性。人的大腦本身也是一個網絡,包括多個實體、神經,且彼此連接,人腦中的知識就出現在這些連接中。網絡中的知識有很多特性,最核心的有三個:動態性、隱性和生長性(即網絡中的知識通過與其他節點的交互而建立新的連接,產生新的知識),知識的組織形式主要是動態網絡和生態——有適應力的模型。高質量的網絡及其聯通產生高品質的知識分享。
個人是聯通主義的起點,個人的知識組成了一個網絡,這種網絡被編入各種組織與機構,反過來各種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被反饋給個人所組成的網絡,提供給個人進一步學習。個體從網絡中獲取知識具有階段性,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路徑:意識和理解(基本信息處理技能,工具使用)→聯通形成(建立個人網絡)→貢獻和介入模式識別(識別網絡中的新興模式和趨勢)→意義生成→實踐(反思網絡生態的形成,並改變網絡以外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