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能力通常是指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所學的地理知識與技能之後,應用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去分析、解決具體問題的本領。地理知識是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的基礎;同時,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又是地理能力的基礎。也就是說地理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掌握地理知識與技能為基礎的,但如何靈活地把這些知識與技能應用於具體的問題又體現出能力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根據初中學生的具體發展和實際需要,地理能力主要包括:地圖閱讀與運用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地理表達能力。[6]在初中地理課程中具體表現為:“地球與地圖”部分集中體現在空間認識與地圖技能上;“世界地理”部分以能閱讀一般地圖和統計圖表為主,要求能對區域地理特征進行綜合分析;“中國地理”部分要求熟練地使用專題地圖和各類地理圖表,具有更高的區域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和研究能力;“鄉土地理”培養聯係實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7]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確立的三維教學目標在重視學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識、獲得基本地理技能及地理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更關注學生良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情感是學生對客觀現實的對象和現象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地理課程中,情感不僅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也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內心的體驗和情操的陶冶。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學會學習與合作的同時獲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升華,內化為意識,提升為觀念,外顯為習慣,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十分有益。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學生全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地理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