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力是指學習活動的推動力,又稱“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1943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認為自己的人格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或者自己的學習在別人看來一無是處時,學生就不會有動機去實現更高層次的目標。這些心理需要的滿足來源於教師對學生做出及時正確的評價,教師給予鼓勵和信任,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生,那麽學生在這些心理需要得到了滿足之後,自然就會產生內驅力,驅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真地追求學習的需要,提高學習能力。同時教師運用正確的語言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學生認知的誤區進行糾正,也能激發學生情感發展。所以這一理論對地理學習評價而言,最重要的作用是,教師要積極創設相互尊重、互相關愛的課堂氛圍,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及時做出合理的評價,讓學生不斷體驗成長感。與此同時,教師也必須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讓學生在體驗成長感的同時,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需要。
(一)激發——潛移默化,讓學生懂得地理學習的真正意義
讓學生懂得地理學習的真正意義,如同懂得生活的實際意義,不能靠教師機械式灌輸,隻能靠學生體會和內化。地理是生活的地理、動態的地理、美麗的地理,它能夠借助身邊的事物、風景等多種媒介來表達和體現,作為教師需要做的就是通過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認識生活、體會生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懂得學習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