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沉默的權威:中國基礎教育教研組織

第四節 教研組織的“身份認同”

字體:16+-

雖然地位舉足輕重,而且因教學本身的獨特意義,借助組織外在化,教研組織事實上早已成為獨立的三級係統。但是,教研室的“名分”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頗為“尷尬”的話題,在近十年中,其尷尬程度甚至更為嚴重。與教研員們相處時,每每感覺到他們的“煩惱”。按照社會學家米爾斯的說法,“煩惱發生於個人的性格中,以及他與別人直接相關的範圍之內。煩惱所關係到的,乃是個人的自我,以及他身臨其境、親身體會到的有限社會生活。”“議題所涉及的事情則超越了個人的局部環境與內心世界。議題所關係到的,乃是整體的曆史社會——由許多的個人情境組織而成——的製度,以及不同情境交錯互滲——以形成社會與曆史生活的大結構——的方式。議題是公共事務:人們覺得某些大眾珍惜的價值受到了威脅。”[1]關於教研組織的“名分”,兼有“煩惱”與“議題”雙重色彩,作為教研員,無論對於自身,還是對於自己生存的組織,都存在著“身份認同”的困擾。尤其是最近十幾年來,這種困擾不斷升級:有時表現為生存危機,有時又表現為角色錯亂,頗值關注,特別是,這種困擾在不同地區的教研員們身上如此普遍地存在,以致必須承認已經“超越了個人的局部環境與內心世界”,成為不折不扣值得認真對待的“議題”。

一、安身立命之難:追求升學率魔咒

有兩個主要的問題,時隱時現,或明或暗,始終纏繞著教研員和教研室,事實上威脅著他們的身份認同。其一,學校教育的曆史那麽悠久,而教研室的曆史卻如此短暫,學校教育的空間那麽宏大,而教研室的活動卻如此有限。這些人人看到的現實,必然驅使人們追問教研室的存在價值。其二,更為直接和難以回避的,中國基礎教育近30年來愈演愈烈的片麵追求升學率現象,宛若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在教研室的上方:為教學質量而產生和負責的專門組織,難道能夠就此洗脫罪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