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沉默的權威:中國基礎教育教研組織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特效藥”

字體:16+-

有個年輕人曾經問我,“是不是改革開放之後,咱們中國人民就不自信啦?”當時不禁莞爾,事後想一想,有點道理。我們年輕時,雖然隻是勉強吃飽肚子,卻滿懷解放普天下勞動人民的豪情壯誌。驀然回首,這種情懷在改革開放之初被“急起直追”的心態取代,而且自然而然地投射在自己的職業生涯當中。就我個人的經驗,20世紀80年代末第一次到美國時,基本的想法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自然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教育。因此當時就是去尋找他們的教育與中國教育的“不同”及其“優勢”。之後,2005年再到美國,思想已經有所變化。也因此看到了更多的風景:發達如美國,基礎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同時,盡管中國目前在很多方麵遠遠落後於美國,但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教育一無是處。

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基礎教育的良好質量,早已為西方學者注意,並且著手進行了諸多專門研究。比如,美國人斯蒂文森(H.W.Stevenson)和史蒂格(J.W.Stigler)於1994年寫了《學習差距》(The Learning Gap),“這個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在三個不同的區域進行了研究,即台北、日本的仙台(Sendai)和美國的明尼波利斯(Minneapolis)。他們給一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一個測試,圖上的黑點表示不同地區學校的平均分,仙台和台北遠遠超過明尼波利斯,你可以看到仙台和台北最差的比明尼波利斯最好的還要高(見圖1)。

圖1 1980年研究中各學校的平均成績

幾年後他們又把這個研究做了一次,這一次他們用芝加哥(Chicago)替換了明尼波利斯,並且增加了北京,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年級,北京學校的成績最好,五年級北京和台北差不多,仙台略低一點,芝加哥還是最後,它最好的學校隻是與北京最差的學校一個模樣(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