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與學校教研組,是功能與結構的關係,討論備課組自然繞不開學校教研組的由來與發展。比起三級教研室製度的迷離身世,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簡單地說,學校教研組源於蘇聯經驗,為中國教育工作者所主動選擇,由國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倡導,在20世紀50年代就迅速發展到全國範圍,至今普遍存在於每一所中小學。
一、來龍去脈
相比在追尋三級教研組織身世時的艱難,學校教研組的來曆明朗得多。許多人都不同程度地肯定:學校教研組的建立是學習蘇聯的結果。“……中小學教研組製度也是來自蘇聯。這是學校的教學基層單位。……中小學教研組以學科為單位,教師以所授學科為依據,分別列入相應的教研組,共同備課,互相聽課,集體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1]
在1957年版本的凱洛夫《教育學》第十六章《學校管理和領導》中,包括大量有關的專門內容,主要集中在第三節《教師集體及其在學校領導中的作用》。
其中,提到了學校內部的教師專業組織:“教師集體中教學法研究工作的組織”。
“教師的教學法研究工作在教師的集體活動中占有重大地位。在中小學設有小學(或低年級)教師各年級聯合教學小組,五至十年級各科教學小組和班主任工作研究組。”
五至十年級教師可以組成人文科學、數理科學和自然科學聯合教學小組。班主任工作研究組可以分別組成五至七年級的和八至十年級的班主任工作研究組。”
提到了這個組織的具體任務。
“教學方法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為提高教師和班主任工作質量所必須研究的那些問題上。”“教學法研究工作成效的一個必要的特征就是把研究的結果用來實際有效地改進學校的教學和教育業務。如果所研究的教學法問題是學校真正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並且也解決得足夠深入,那麽集體就會明白把所擬定的措施付諸實行的必要性,而且也會去執行。把教學法研究工作的結果付諸實行,必須經過仔細周詳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