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沉默的權威:中國基礎教育教研組織

第三節 各種考試命題

字體:16+-

不知不覺間,考試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領域已經成了一個微妙的話題。各種各樣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的文章和專著,都可以巧妙地回避考試、閉口不談分數,或者輕飄飄一帶而過。然而,在討論教研室功能時,回避或者輕飄飄都是不可能的,無論是功是過,教研室與考試的關係長久而結實,服務於考試更是教研室的任務。一篇專門討論教研室的碩士論文有這樣的概括:“目前,各級教研室擁有除高考命題權之外的幾乎所有大規模考試的命題權,這對教研室來說,既是權力,更是責任。”[1]其實這句話應該加個時間限製:在一定時期內曾經如此,如今,一些考試已經取消,各地陸續成立的考試中心也將若幹考試的權力從教研室分離出去,盡管如此,承擔與考試相關的工作仍然是教研室的職能之一。

一、世紀偉人的“另一個”貢獻

時下,考試壓力和升學競爭所帶來的折磨,幾乎是所有中國人沒齒難忘的記憶。人人能夠曆數其斑斑罪惡,家家皆可痛陳其種種危害。實際上,考試及其壓力由來已久,不必提什麽科舉製度,就是新式學校成了氣候不久,半個多世紀之前的中國就已露端倪,其激烈程度一點不比今天遜色。前輩學人何兆武先生在回憶他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師大附中就讀時,十分傳神地描述了昔日光景:

“當時北大、清華是最大的學校,每年收新生兩百人左右,在校的學生最多不過八百,但考學的時候也有激烈競爭。記得初中三年級畢業那年(1936年)的暑假,和關崇焜在學校裏碰見我們的英文老師,他跟我們談天,說:‘你們知道今年北大有多少人報考?’我們不知道,他說:‘今年考北大的,不算外地,光是北京就有四千人。……你知道北大才取多少人?才錄取兩百!’他說這話的時候,神情非常緊張,好像臉色都變了,甚至給我們一種恐怖的感覺,所以印象特別深。他那意思是說:你們得努力。考試製度所加給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負擔,大概也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悠久傳統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