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級教研組織中,指導教學都是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職能。
教學總是發生某個教室之中。在中國,一些學校的同一年級可以有幾十個班級,一個區動輒上百所學校,“指導教學”,談何容易!幾十年來,中國的教研組織,圍繞著指導教學這項職能,逐漸地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形式,也表現出了一些基本特征。
一、“全學科”“全年級”“全員性”“零距離”
2009年8月下旬,北京市某中學,學生還沒有開學,教師們已經結束假期來到學校,投入新學期的各項準備工作。某中學高中語文學科的劉老師來到學校教務處,手裏拿著一張表格,行色匆匆,找到負責教學的呂主任:“這個學期的課表有錯誤,周三下午給我排了一節課,那是區裏的高中語文教研時間。”呂主任拿過課表仔細看了看,然後打開計算機,調出自己設計的原始表格,發現上麵的安排並不是這樣,周三下午並沒有給劉老師排課,看來是編輯打印時出了什麽差錯。於是一麵向劉老師解釋,一麵安排辦公室人員收回已經下發的課表修改重印。
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實當中十分罕見。在大中城市的區一級教研室——比如北京市的各個城區,各學段及各學科的教研活動基本都有統一、固定的時間安排,相當穩定且很少變化。比如,中學語文在周四上午,小學數學在周二下午……各個學校的“呂主任”們——有時是教務處的主任,有時是教務處工作人員——對此當然十分熟悉,排課表時會細心地將教師的上課時間與教研活動的時間錯開。通常在前一個學期末,至遲在正式開學之前兩周,課表會完成。一位中等規模中學的校長(LF,2010)表示,“新學年,也就是暑假後那個學期,這項工作大概得花上一個星期左右。寒假後,簡單些,也就是三天左右的工作量吧。”另一位中學名校,當然也是規模巨大的中學的校長(HG,2010)補充,“其實我們的時間也差不多,一個星期大致夠了。不過,不是排完了就完事大吉。開學後,大約還要有三周左右的調整時間。特別現在,各種培訓、進修——教研以外的啊,反正各種活動很多,因此排好的課表還是要做許多調整。三周上下,基本可以穩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