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教研室在20世紀50年代準確發端於何時何地,也無論教研室在“**”之前規模、作用、地位怎樣,都不可能與80年代之後相提並論。向有關人員了解情況時,多位資深教研工作者對此有共鳴。原因很簡單,一是“**”前17年間基礎教育本身發展總體有限,義務教育尚未普及,高中教育更未有後來的規模氣勢,對於指導教學的需求遠不如後來突出;二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基礎教育在社會生活中始終處於敏感地位,在一次次政治運動中載浮載沉,學校教學隨時麵臨各種壓力和困境,名正言順地研究教學罕有其時。“**”之後,中國的基礎教育進入了新中國建國以來最為繁榮穩定的時期,相應地,教研室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經曆了重要的發展與變革。在這30年裏,教研室的前進軌跡呈現出比較鮮明的階段性。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原北京市教研室)在總結自己的曆史時,曾經將其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1986)”,“教研工作以中學階段為主,從事研究、宣講、輔導國家大綱和統編教材的工作。”
“第二階段(1986—1996)”,“形成了中小學全學科和幼教、師範類較健全的教研結構,承擔著對北京市中小學、學前和師範進行教學研究和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服務的工作。”
“第三階段(1996—)”,“承擔著對北京市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工作及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依據的工作。”[1]
北京市的情況自然不可能代表全國各地的具體發展過程。不過,如果將上述階段的時間界限略微“模糊化”,就其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和特點,則可以比較確定地說,這樣三個階段的劃分在順序上有其合理之處。也就是說,雖然在準確時間上會有差別,就主要內容、任務演變的先後次第,上述三個階段有相當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