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餘光中《鄉愁》教學為例
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 馬偉平
我們的語文教學主張以“結構”為載體,優化學生的認知發展;以“嚐試”為主線,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結構”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知識內容形成的結構;另一類是方法程序方麵的結構。成功的“嚐試”教學則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嚐試的形式多樣,在先學後教的原則下,鼓勵學生嚐試聽、說、讀、寫、演、練,並將個人自主嚐試學習與小組合作嚐試學習結合起來;二是盡可能科學合理地嚐試,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原則,先以某一個言語材料為範例,理清概念內涵,再尋找變式材料,啟發學生思考,進行辨識﹑體認,感悟概念的深刻含義,然後引導學生嚐試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遷移運用到不同的語言情境中去,也就是“找(概念或方法)—悟(概念或方法)—用(概念或方法)”的過程,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在閱讀教學中,“找—悟—用”這個過程可以操作為“查—讀—品—悟”四個學習步驟,掌握這個方法結構將能幫助學生自主、高效地閱讀絕大多數的文章。
“查”:閱讀前,學生自主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創作背景,掃除字詞障礙,做好進入文本的準備。“讀”:閱讀,讓學生有寬鬆自由的閱讀心理,盡情與文本親密接觸,豐富學生對文章的感性認識,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為下一步“品”作鋪墊。“品”:品味,在感知文章內容和主旨的前提下,發現文章在“選材”“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語言”等方麵最顯著的特色,同時“品”文章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悟”:指聯係自我或現實,將學到的特色方法、體驗到的情感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也包括將來在寫作課上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