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嚐試教學法”及中國教學改革的思考
餘慧娟
我對“嚐試教學法”早有耳聞,但多停留於字麵的理解,心裏還常疑惑,怎麽“嚐試”也能成為一種“教學法”嗎!學習本來不就是一種嚐試嗎?
近日重溫近30年來中國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一些曆史,才發現,“嚐試教學法”不但是一種教學模式,更代表了一種有生命力的思想。可以說,不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與教育傳統,就不可能感受其深刻意義,也不可能理解其30年來為何能經久不衰。30年來,尤其是近10年、20年來,眾多教學改革風起雲湧,最引人關注的那些,竟然都能從“嚐試教學”那裏找到淵源。從分析對比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嚐試教學法”作為“以人為本”思想的一個表達,其發展、變化(包括諸多變式),反映了中國教學改革中的一些趨勢和教育麵臨的主要矛盾。正是這些矛盾力量的對比,在決定著我們教學改革的走向。結合當下中國學校教學改革的現狀,筆者談些不成熟的思考,以求教於大家。
一、依靠經驗還是對規律的理性判斷?——中國教學改革“科學意識”的覺醒
據邱學華先生介紹,第一篇“嚐試教學”的論文,發表在1982年的《福建教育》上,“引起小學數學教育界很大的反響”,“全國許多地區紛紛開展實驗”。這是他20世紀60年代就在思考研究、70年代自己試用、1980年後進行教學實驗的成果。
任何事物的誕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從20世紀中葉至今,撇開“文革”的斷層,教育教學改革的活躍期有兩個,一是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二是從2000年以後至今。其間湧現出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教育教學實驗與改革嚐試。有意思的是,這些改革實驗,包括嚐試教學法在內,都極為相似,歸結起來,其核心都隻有一個——把人從學習的被動狀態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