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各國普及識字進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本節將著重呈現文盲人口大國的普遍性做法,分析它們在擴大正規學校教育、設定行動政策、開展群眾掃盲活動、創建有益的識字環境方麵所做出的努力。
一、普及初等教育
在“一帶一路”國家,除了極個別情況外,15~24歲的青年識字率普遍高於成人識字率,這說明最近幾代人的教育有了改善,讓我們對掃盲的未來充滿希望。幾乎在所有國家中,青年識字率的提高往往伴隨著文盲人數的減少。2015年,55個國家的青年識字率超過90%;阿富汗(58%)是唯一一個青年識字率低於75%的國家。同時,國家整體的成人識字率越低,青年與成人識字率之間的差距就越大。在敘利亞、老撾、伊朗、柬埔寨、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也門、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二者之間存在10至25個百分點的差距。
在全球範圍內,學校教育的擴大和兒童時期的教育質量是對青年和成人的識字普及影響最大的因素。學校一直是,而且會繼續成為多數人取得基本識字技能的場所。曆史記錄表明,小學淨入學率與成人受教育程度、成人和青年識字率之間有著密切的相關性。特別是青年識字率較高的國家,它們近年來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麵取得了突出進展,如老撾和柬埔寨。
世界各國的學校教育課程都希望兒童能夠在小學二年級結束時學會閱讀。[18]在實際工作中,更為常見的觀點是,需要經過四五年的學校教育,才能讓所有兒童學會識文斷字。然而,不能認為普及初等或基礎教育就能同時完成掃盲的所有任務。一項針對15~29歲青年識字情況的調查分析表明(圖5.10),即便是完成了初等教育,也不能確保人們達到基本的識字水平。以印度為例,在這一年齡段中屬於文盲的青年男女比例分別為17.9%和19.6%,還有27.4%的男青年和32.1%的女青年為半文盲。柬埔寨的半文盲問題較為突出,有超過40%的男性在校讀書6年後隻具備部分讀寫能力。尼泊爾的情況則相對好一些,80%左右的青年人在完成初等教育周期後掌握了基本的識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