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帶一路”國家教育發展研究

第五章 青年與成人掃盲

字體:16+-

在當今的知識社會,識字能力是個人發展鏈條上的第一環,是社會參與的基礎。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進而帶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健康發展。在聯合國掃盲十年的決議中,國際社會承認:“創造有文化的環境與社會對於實現消除貧困、降低兒童死亡率、控製人口增長、實現性別平等、確保可持續發展、和平與民主等目標至關重要。”

縱觀全球,青年和成人識字率在近30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男性和女性的差距也有所減小。15歲以上的成人識字率從1990年的76%上升到2015年的85%,其中15~24歲青年的識字率從83%上升到91%。然而,這些積極的趨勢極有可能不是既定政策和幹預措施帶來的結果,有可能是因為年輕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步入成年,而不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成年人群體得到改善。[1]

那麽,誰是文盲?他們幾乎都是處於貧困的人群,幾乎全部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家庭,而且許多人屬於語言和文化上的少數族群。在許多國家,女性依然要比男性在受教育方麵麵臨更大的障礙。[2]截至2015年,預計全球有7.58億成人和1.14億青年缺乏基本的文字表達和理解能力。在“一帶一路”國家生活著約4.25億成人文盲和4,900萬青年文盲,分別占全球總人數的56%和43%。這一事實不僅從道義上說不過去,而且也是人類潛能和經濟實力的驚人損失。

多重障礙限製了“一帶一路”國家的全麵掃盲進程,包括基於財富、地理位置、性別、民族、語言的不平等性,獲取優質教育機會的有限性,對離開教育係統的年輕人支持薄弱,成人學習機會不足。此外,掃盲工作不受重視、資金投入少、管理分散等也是需要克服的不利條件。這些因素對邊緣和弱勢群體的影響尤其嚴重,又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經濟不平等。即使是在讀寫技能和教育水平高的國家,仍然有嚴重的文盲和讀寫水平低下的現象,導致那些識字能力薄弱的人群被邊緣化,生活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