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的故事向我們闡述了完美主義者形成的一條途徑: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會受到批評卻很少得到他人的肯定,總是被期待做出更好的表現,渴望得到他人的愛和認可,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
但是,直接的批評並不是導致完美主義出現的唯一途徑。
香農和爸爸正在吃晚飯,她向爸爸說起了她和一個高中同學之間的矛盾。香農非常生氣並且感到很難過。她的爸爸卻說:“不要光顧著生氣,要以牙還牙,你應該告訴他……”香農帶著難以讓人信服的語氣說她已經試過那個辦法了。父女二人的談話演變為爸爸一個人的自言自語,香農最後離開了飯桌。
在某些方麵,香農的爸爸和詹森的爸爸比較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批評女兒。他向她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他在幫助女兒,但此時此刻,香農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一種精神支持。她是一個聰明的學生,並且也為自己能夠獨立解決問題而感到自豪,但爸爸的“幫助”好像是在告訴香農,她自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並且,隻有按照爸爸的方法行事,她才能得到爸爸的愛。對於香農的爸爸來說,問題的關鍵不是他用詞不當,而是他根本就不明白女兒的想法,因此也不知道怎樣做才會讓女兒聽從自己的建議。
下麵發生在家裏的一些例子也是完美主義的引發因素:
●一個年輕人想起了父母之間的日常交談,他們經常會說一些貶損朋友、鄰居和親戚的話;他同樣也記得,為了避免成為父母鄙視的對象,他總是想盡了各種辦法。
●一名女士記得自己是在父母頻繁的爭吵和口頭誹謗中長大的。在她15歲的時候,父母最終離婚了,但其實很早以前,她就認為父母的不和與自己有關,因此,為了讓父母重新走到一起,她感覺自己必須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