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世界的意義建構

第四十九節 社會科學中的客觀意義和主觀意義

字體:16+-

現在,在完成了我們對理解的社會學最重要的基本概念進行的分析之後,我們必須嚐試回答我們在本書的第四十三節係統表述過的、有關日常生活之中的意義賦予活動與社會科學對這些活動進行的解釋之間的關係的各種問題。我們的答案是:所有各種社會科學都是客觀的、與主觀意義脈絡有關的意義脈絡。我們現在就來努力闡明我們用這個陳述所表達的意思。

有關社會世界的全部科學知識都是間接的。它們是有關同時代人的世界和前輩的世界的知識,但卻從來都不是有關於直接的社會實在構成的世界的知識。因此,各種社會科學都隻能把處於其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的人,當作某種不具有任何綿延或者自發性的個人理想類型來理解,而無法把他當作某個具有獨特的意識的、活生生的個體性的個人來理解。它們隻能把他當作存在於某種非個人的、具有匿名性的客觀時間之中的對象來理解,而這樣的客觀時間則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曾經驗過,也永遠都不可能經驗到的時間。這種理想類型被賦予的,都隻不過是已經從形式的角度出發被假定下來的動機所要求的、能夠伴隨這些動機的各種意識經驗而已。我們已經對這種假定過程所包括的方法論進行過概括敘述了。我們已經看到,它必定是以某種既具有意義適當性,又具有因果適當性的方式出現的。而這意味著,這裏必定存在著對已經預先給定的、有關這個社會世界和一般性的世界的知識的持續不斷的依賴。它意味著,這些被假定的動機絕不能與觀察者以前所建構的各種理想類型的動機有任何不相容之處。

由於這些作為社會科學的社會科學實際上永遠都不會遇到真實存在的人,而隻會遇到以個人理想類型的方式存在的人,所以,從一個人在直接和另一個人進行互動的時候理解另一個人的意義這樣一種意義上來說,理解人類行動的主觀意義幾乎根本不可能是這些社會科學所具有的職能。不過,我們已經看到,主觀意義所具有的本性本身,也會隨著從直接社會經驗向間接社會經驗的轉變而發生變化。在建構理想類型的過程中,各種可以直接經驗的主觀意義脈絡都逐個被一係列客觀的意義脈絡取代了。這些理想類型是逐漸被建構出來的,其中的每一種理想類型都建立在其前者的基礎之上,而且,它們還以中國套盒的方式相互貫通,因此,要想說明一種理想類型究竟從何處結束、另一種理想類型究竟從何處開始,是非常困難的。不過,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建構過程,社會科學家——甚至對於任何一個觀察者來說也都是如此——才有可能理解行動者的意思究竟是什麽;因為隻有這種過程才使他的意義獲得了某種客觀的維度。當然,對於解釋者來說,他隻有借助於他自己的、發揮類型化作用的方法,才有可能把這種構造過程揭示出來。而這樣一來,他所認識到的便隻不過是一種概念模型,而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