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取向是以述謂的方式理解同時代人的純粹的形式——也就是說,是根據他的各種類型性特征來理解他的純粹的形式。因此,雖然各種具有他們取向的活動,都以意向性的方式指向另一個被設想成像自己那樣同時存在的人,但是,這樣的設想卻是以某種理想類型為依據的。而且,正像就汝取向和我們關係而言所出現的情況那樣,就他們取向而言,我們也可以談論各不相同的具體化階段和實現階段。
為了把我們關係的這些各不相同的具體化階段相互區別開來,我們把對直接經驗的封閉程度當作我們的標準而確立起來。我們是不能在他們取向方麵來運用這種標準的。其原因在於,後者按照定義來看與直接經驗的距離要更遠一些,因而作為其對象而存在的他人的自我也相應地具有更高程度的匿名性。
我們現在當作被我們用來區分在他們取向方麵出現的、各不相同的具體化層次和實現層次的標準而提出來的,恰恰就是這種匿名性程度。在他們取向方麵得到運用的個人理想類型的匿名程度越高,這種運用由各種客觀的意義脈絡來構成,而不是由各種主觀的意義脈絡來構成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我們將會看到的,各種預先給定的、層次較低的個人理想類型和客觀的意義脈絡也就越多(這裏的後者也同樣是被從這種他們取向的其他具體化階段之中推導出來的)。
讓我們澄清一下,我們通過同時代人的世界之中的理想類型的匿名性究竟想表達什麽意思。純粹的汝取向是由有關另一個人的存在的、單純的覺察構成的,因而它並沒有涉及與這個人的各種特征有關的任何問題。另一方麵,純粹的他們取向則是建立在有關這些以某種類型的形式存在的特征的預設前提基礎之上的。由於這些特征都確實具有類型性,所以,它們從原則上來說都是可以被反複預設的。當然,無論我什麽時候設定了這些具有類型性的特征,我都假定它們現在是存在的,抑或是曾經存在過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是把它們當作一個特定的、處於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的人所具有的特征來考慮的。因此,同時代人的變形自我從下列意義上來說是匿名性的,即它的存在隻不過是對某種類型的個體化而已,而這樣的個體化也僅僅是可以假定的,抑或僅僅是可能的而已。既然我的同時代人的存在始終都是不確定的,所以,我所進行的,與他進行聯係或者對他施加影響的任何一種嚐試都會功虧一簣——當然,我也意識到了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