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論
第二十九節 對問題的預備性概覽
在第三章之中,我們概括敘述了一種理論的主要特征,這種理論所涉及的是我們所具有的關於他人自我的知識。我們考察了我們所進行的、有關他人的各種主要經驗的一般性理解過程,並且發現這種理解過程是建立在我們自己所具有的、有關他的主觀經驗的基礎之上的。隻要假定了這位汝的存在,我們便已經進入了主體間性的領域。現在,個體是把這個世界當作得到了他那些夥伴的共享的對象來經驗的——簡而言之,個體是把這個世界當作一個社會世界來經驗的。而且,正像我們已經反複指出的那樣,這個社會世界根本不是同質性的,而是展現出了某種具有多重形式的結構。它的每一個領域抑或區域,都既是一種被用來覺察其他人的主觀經驗的方式,也是一種理解這樣的主觀經驗的方式。
本章將致力於研究這種具有多重形式的結構。我們將努力對下列問題做出解答:首先,這樣一種內在的分化過程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其次,在假定社會世界既具有統一性,又具有內在分化過程的時候,我們所依據的理由是什麽;以及最後,這些分化過程之中的哪一種分化過程,有可能作為我們分析理解他人自我的過程的基礎而發揮有益的作用。隻有在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才能描述社會世界的不同領域分別具有的、理解他人自我的不同方式。
不過,即使我們在這些關節點上都得到了滿足,我們距離實現我們的主要目標也還有相當遙遠的路程。正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有關對理解他人的過程進行嚴格的科學研究的問題——這是一個對於任何一門社會科學來說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的問題,取決於它之前存在的某個問題。這就是有關被預期的意義的本性的問題。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進行的、對其他人的樸素的理解類型,與我們在社會科學之中所使用的理解類型存在著種類方麵的區別。我們的任務就是發現使下列兩組範疇相互區別開來的東西究竟是什麽:第一組範疇是堅持自然立場的人在理解社會世界的時候所依據的範疇,而對於各種社會科學來說,這些範疇實際上都是作為研究素材而給定的;而第二組範疇則是這些社會科學本身用來對這種已經預先形成的研究素材進行分類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