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世界的意義建構

第九節 行動概念。設計和未來誌向

字體:16+-

就通常的用法而言,我們往往通過簡單地說行動是“有意識的”或者“自願的”,而行為是“反應性的”和包含著諸如各種反應這樣的成分,而把行動與行為區別開來。現在,我們必須為這種從表麵上來看膚淺的區分尋找更加深刻的理由。[26]

首先,任何一種行動都是自發性的、取向未來的活動。這種未來取向根本不是行為所特有的。與此相反,它是所有各種初始性的構造過程都具有的一種屬性,無論這些構造過程究竟是否產生於具有自發性的活動,情況都是如此。每一個這樣的過程本身都包含著一些有關針對未來的體驗的意向性。我們完全是由於胡塞爾才能闡明這一點的。[27]

根據胡塞爾的觀點,“反思”從寬泛意義上來說並不局限於指保持和再現。各種未來誌向都是任何一種記憶都具有的組成部分,因而從自然的觀點出發來看,它們都與各種保持融合在一起。“任何一種初始性構造過程都會由於未來誌向而變得生機勃勃,這些未來誌向……因此都既構造,又截取正在出現的成分,以便使之得到實現”[《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講座》(Vorlesungen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βtseins),第410頁]。應當與直接的未來誌向區別開來的是預期(Vorerinnerung)或者具有預見性的期望。這“表現了”未來誌向究竟在哪裏才能進行“呈現”。由於作為回憶的指向未來的對應物,它從本質上來說是再現性的。

在這裏,由於“通過”預期而成為可能的反思,被以直觀的方式預期的、我們通過預見而當作“馬上就會出現的”東西來覺察的東西,同時具有將會得到覺察的東西所具有的意義,就像被回憶起來的東西具有已經被覺察過的東西的意義那樣。因此,我們通過預期也可以進行反思,並且意識到我們自己所進行的,有關這種預期本身雖然並沒有為其提供恰當的立場,但我們卻依然將其當作從屬於這種被預期者本身的享受的各種體驗:這就像每當說我們將會看到究竟什麽東西正在出現的時候我們都會做的那樣,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這種發揮反思作用的瞥視已經轉向了這種“正在出現的”感知經驗。[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