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

二、“一隅”通“天下”

字體:16+-

如前所述,會館崇祀某一神祇,主要是承繼了移民原籍的信仰習慣。從理論上講,“鄉神”與其奉祀者之間的關聯並非“排他性”的。美國學者詹姆斯·沃森曾注意到,在中國,同一神祇“對不同的人代表的內涵不同”。[40]由於“鄉神”具有“追認”性質,就更是如此。作為一個向不同詮釋開放的符號,他們在被視作移民原鄉認同象征的同時,又常被賦予一些超地域性的內涵,從而使其作為原鄉象征的形象變得模糊起來,並因此而突破狹隘的移民族群界限,具有了容納新認同的潛能。

從形象來源上看,會館祀神大致可分兩類。一類如禹王、關羽,乃至禪宗六祖慧能等,本屬全國性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或者獲得了後者的廣泛認可,地方色彩相對淡薄。另一類則如天後、許遜、蕭公等,係由地方性神靈發展而來,雖已列入國家祀典,仍呈現出相對較為濃烈的地域色彩。[41]從籍貫上看,山西會館崇祀關羽,福建會館崇祀天後,廣東會館崇祀慧能,江西會館崇祀許遜和蕭公,均是同鄉關係;而湖廣會館崇祀禹王,則明顯不屬此類。這就意味著,“鄉神”並不一定是“其鄉所產之神”。

不過,早在清代,在一般的認知中,鄉人祀“鄉神”就已成為“通例”。光緒五年(1879年)正月,接受四川總督丁寶楨(1820—1886)邀請來到成都的王闓運(1833—1916)發現貴州會館奉祀的是唐代名將南霽雲(712—757),頗感詫異:“南豈貴州人耶?”過了一天,他再次在日記裏談到:“次民言南霽雲曾為貴州刺史,蓋其贈官,而貴州、湖廣、四川俱祀之,號為黑神。”[42]王闓運顯然認為會館應祀本鄉人,才會感到困惑,而次民的回答其實也並沒有完全解決此一問題,蓋南霽雲既是貴州、湖廣、四川普遍崇祀的對象,嚴格來說,自不應算是貴州的鄉神。事實上,如王闓運一樣對此現象感到費解的人尚有人在(詳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