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

一、學科肇建

字體:16+-

(一)從課程到科係

由於資料遺存有限,目前尚難以較為詳盡地討論曆史學在川大早期階段的發展情況。惟可以肯定的是,作為近代新式教育體係的一部分,曆史學首先是作為一門課程出現的。[3]1902年開設的四川高等學堂即要求優級師範科的學生入校先學習包括外國曆史在內的公共科。1908年,該校正式開辦正科,其中的“一部”即文科部開設了中國曆史、外國曆史兩課,中國曆史講授明清史,外國曆史由日本教習擔任,講授羅馬史和上古史。1905年成立的四川通省師範學堂中,也開有中、外曆史課程。[4]

在1910年創辦的四川存古學堂中,“史學”是與“經學”、“詞章”並列的三科之一(1918年改名為“曆史科”)。當時擔任史學正教員的是楊讚襄。從遺留下來的少量資料看,從1910年到1911年底,該科學生除了主修史學外,尚須修習詞章、理學、地理、算學、篆隸、書畫、品行等課程。[5]存古學堂史學科的設立是曆史學在川大成為一門正式學科的開端。不過,這種三科體係並非四川存古學堂所特有,而是全國各存古學堂的慣例。就名目看來,史學主要是作為“國學”的一部分而成立的;但其具體內容如何,是否已具有近代形態,由於材料缺乏,目前尚難判斷。

辛亥革命後,四川高等學堂停辦,通省師範學堂幾經波折,改名為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屬於教育部劃定的六大國立高師之一。按照教育部規定,1916年7月,成都高師增設史地部,但實際上並未開辦。不過,國文部、英文部都開設了曆史課程。以1918年為例,國文部所開為中國史(教員為祝同曾)、東亞史(教員為劉冕,並講授心理學),英文部所開為西洋史(教員為盧觀泰,並教授英語)。1923年春,中國史教員仍為祝同曾(1884—1941,字屺懷),外國史地教員為肖漢勳、彭昌南,肖氏並教授人類學課程。[6]這年春天,國文部改名為文史部,從科係設置上確定了曆史學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