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

二、“國立化”與“中央化”的糾葛

字體:16+-

“國家”與“中央”的疏離,恰是川大在1933年以後陷入嚴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國立”招牌本是在劉文輝庇護下獲得的,隨著後者失勢,學校對中央支持的需要遂更加急迫。可是,國民政府遠在南京,又並不真把川大看成嫡係,故學校雖有不少抗爭,仍不得不仰賴地方政府之鼻息,“國立化”隻成為川大師生的一廂情願。直到三十年代中期,隨著四川被確定為“民族複興策源地”及四川“地方中央化”進程的展開(第三章),川大的“國立化”才被真正擺上桌麵。

作為國民政府推動“國家統一”的實質性步驟,“地方中央化”標誌著中央權力在地方上的擴張,而川大的國立化也首先通過教育部對學校管理的強化體現出來。1935年5月,教育部首次向川大派出視察專員。7月,教育部根據視察報告,同時向四川省教育廳和川大下達訓令,在四川全省範圍內進行院係調整:一、重慶大學(以下簡稱“重大”)定為省立,先設理、工兩院,其原有的農學院和文學院並入川大;二、原四川省立農學院並入川大;三、原四川省立工學院並入重大;四、重大原有學生需一律甄別呈部備案;五、省立農、工兩院經費分別劃撥川大、重大。[27]和成都大學一樣,設立重慶大學,也是1926年四川善後會議通過的議案之一。不過,它的正式創辦要到1929年了。重慶處於劉湘的勢力範圍之內,劉氏也因此成為重大的實際支持者,甚至還一度親自兼任校長。重大成立後,一直未向教育部備案,為此常常遭人詬病。比如,1934年初,劉湘剛剛宣布“川政統一”不久,就有人指出,“重大乃因防區製下特殊之產物”,要求將重大並入川大,“以樹統一之先聲”。[28]作者所說的“統一”,主要指的是四川省的統一;而此次院係調整和重大性質的審定,則更進一步,成為“全國統一”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