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

第三章 “不異的異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認知中的全國與四川

字體:16+-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所麵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迅速實現國家統一。對此,學界已經有過一些探討,但仍留有不少值得繼續考察的麵相。[1]其中之一是,國家統一應從“全國”和“地方”兩個層麵加以了解,方為全麵;然而,目前的成果多是從全國的大範圍著眼,至於人們是如何從地方角度對這一過程做出回應的,我們的了解嚴重不足。這部分是由於近代區域史和地方史的研究還較為薄弱,難以提供足夠的支撐。以四川省為例,既存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史和軍事史範圍內,[2]社會心態史基本上沒有進入學者的視野。因此,我們無法確切感知時人究竟如何理解地方(四川)與全國的關係這一問題。由於缺乏對地方社會心態的充分認知,所謂“國家統一”就常被看作是一個政治權力(輔之以軍事權謀)的運作過程。顯然,這一印象如果不是歪曲的,也至少是不全麵的。

基於此,本章主要考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集中在二十年代中期到1935年中央軍入川這一時期)旅居外省的四川人對全國與四川關係的認知,希望在重構此一方麵社會心態的基礎上,略微彌補上述缺陷。[3]需要申明的是,本章所探討的主要是旅外川人(及部分有過旅外經曆的在鄉人士)的看法,並不一定代表當時全體四川人的意見。這些旅外川人多係青年學生,也包括部分上層知識分子(如大學教授等)、商人,及部分政界人士。至於他們的旅居地,則以北京、南京、上海這樣一些核心城市為主。他們的政治立場不一,有明顯的國民黨或共產黨的支持者,但更多的人麵貌模糊,很難從他們發表的言論中做出清晰判斷。以某一特定的人群為主要討論對象,當然有不小的局限性,但問題是,這些人恐怕也就是當時關注此一問題的主要人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