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對近代湖南人著名的“排外”形象,也還值得稍作界定。王爾敏觀察到:湘軍的成就,堅定了湖南人的“自信心與責任心,形成極端熱忱的救世觀念,為後日政治運動的動力源泉。”但他又提出:“因為自信心的增強,衛道的意識橫亙胸臆;遂構成極深度的守舊的頑固勢力,含有強烈的排外思想,而對所有的新事物新觀念,無不深閉固拒,態度堅決,甲於各省。”[61]自信心與責任心何以會及怎樣與趨新或保守發生邏輯聯係,卻未見說明。通常自信者既可守舊,也可趨新。張朋園就觀察道:“湖南的保守派,其成就感與使命感絕不亞於維新派。”[62]
有意思的是,多數時人和後來的研究者都一麵說因湖南人排外,故對西方事物所知甚少;同時又說湖南封閉,故當地士人對外事了解不足,所以排外特甚。這在邏輯上多少有些問題。曆史當然不是邏輯地發展,士人的行為也並非總是理性的。但一般讀書人的言行,總不能太出常軌。試想湖南人既然基本不知外事,何以要排外?而且排得那樣厲害?同時還值得考究的是,湖南人究竟排的什麽“外”?這個問題大概要以專文才能徹底解決,以下僅以與近代排外聯係最密切的教案和涉教事件為例略作分析。
呂實強綜合鹹豐十年至同治十三年(1860—1874)十五年間“中國官紳反教有關大事”約五百餘條,湖南僅占六條,分別在鹹豐十一年(1861)、同治元年(1862)(4條)、同治十三年(1874)。[63]據陳銀崑的統計,1860—1874年間,全國共發生教案284起,而湖南僅有5起,居第13位;在1875—1884年間,全國共發生教案199起,而湖南僅有7起,與江蘇並列第11位;在1885—1899年間,全國共發生教案328起,而湖南有15起,與其餘四省並列第6位。總計從1860—1899年,中國共發生教案811起,而湖南僅有27起,居第11位。[64]可以看出,湖南教案的確呈增長趨勢,但總體說來,在全國尚不能算特別排外者。尤其是1860—1884年間湖南教案數量並不算多,實看不出湘軍興起導致湖南人排外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