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一、論戰雙方的動機

字體:16+-

從論戰的當時起,思想界和學術界對這次論戰意義的評價都相當高。但這次被時人和後之學者賦予相當曆史意義的思想論戰有一個特點,即表述方式超乎尋常的不嚴肅,許多文字均以詼諧甚至攻擊的口吻出之。最典型的概括即胡適所說“文雖近於遊戲,而意則甚莊”。梁啟超對此甚為不滿,他認為:“這回這論戰題目太重大了,行文更要格外勤懇鄭重。否則令人看作遊戲文章,便會把原來精神失掉大半。”[5]為什麽許多當事人認為如此重要的思想問題卻以“遊戲”文字表述之?深入分析這一詭論現象隻能俟諸另文,但有一點可以考慮,即這次論戰雖觸及時人關注的重大問題,但其爆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偶然的,故許多人的表述呈現出相當的隨意性。

正如梁啟超所說,張君勱最初“不過在學校裏隨便講演,未曾把‘人生觀’和‘科學’給他一個定義。在君也不過拈起來就駁”。[6]雙方的思慮或者都較深遠,但一開始並未特別注重其所討論的具體概念。由於是針對特定對象的即席演說,而不是對全國學界發宣言,張君勱的演講內容並非精雕細刻,自相抵牾之處確不少見。他後來回憶時卻強調他其實有很高遠的大目標,即“一個人對於社會提出一種思想,是對於青年、對於學術有重大影響;換句話說,提出一種思想方向是有重大的責任”。他當初即希望這“可以使我們的思想界有一種大目標,大家可以向前進行;或者我們的思想史上,可以開一個新局麵”。[7]

這樣的大目標恐怕是後來逐漸“層累堆積”出來的,因為張第一次講話的內容實在不足以承擔這麽大的抱負(當然他後幾次文章越來越體現出關懷的深切)。[8]梁啟超也聲稱“這回論戰原是想替我們學界開一新紀元,令青年學子對於這問題得正確深造的了解”。[9]這是否是預定的目標同樣很值得懷疑,因為最初講話的張君勱並不知道丁文江要反駁。但張、梁均提及的“青年”卻的確是論戰者(特別是丁文江)針對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