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五、社會模範的自製能力

字體:16+-

1920年9月,蔡元培在北大開學時對學生講話,一改五月間直接的批評,轉用勉勵和引導的方式說,“一年以來,覺得學生方麵近來很有覺悟:把從前硬記講義、騙文憑的陋見漸漸兒打破了,知道專研學術是學生的天職”。他們“不但有研究學術的興趣,兼且有服務社會的熱誠,這也是可喜的事”。不過他不忘提醒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仍是以學問作基礎,仍不能不歸宿於切實用功”。接著他說出了一個與他所謂學生“精神上的損失”相關的問題,希望學生們在“勵行自治”的同時,先要以身作則:“去年以來,尊重人格的觀念,固然較從前為發達,然試各自檢點,果能毫無愧怍麽?”所謂自治,就是“人人能管理自己,同學能互相管理”。隻有這樣,才可以不像從前那樣需要學監、舍監的管理。[47]

這是一種相當溫和的提示,即學生如果不想被他人“管理”,就要真能實行“尊重人格”的自治。一個多月後,蔡元培又對北大同學說:“五四”後“大家很熱心群眾運動、示威運動”。此前的大運動雖有效果,“但這種驟用興奮劑的時代已過去了,大家應當做腳踏實地的工夫”。接著他再次論及自治問題,“本校學生的自治近來比從前好多了。但是宿舍裏、公寓裏,也還免不了鬧笑話。校外說我們的人很多”。他以學生會裏鬧意見時往往以揭帖相互攻擊為例,指出這些做法有損人格;並主張“我們見了別人的過失,總要用憐愛的意思勸告他,不可驟加攻擊”。他尤其希望北大同學能“互相親愛,厚於責己,薄於責人”。[48]

上麵多少還是校長對校內的說話,隨後他到湖南發表了一係列的演講,除兩三篇專門涉及美學的演講外,蔡元培不時把自己對學生的希望化為已經發生的事實,用以詮釋北大或北京的學生運動,並借此激勵湖南的學生。那一係列演講基本有兩個主題,一是北大學生的注意力在“五四”後已從社會轉向校園,正致力於求學;另一個則與他在北大所講的“自治”接近,即強調自由和民主“不是不守秩序”,學生要能“自己尊重自己”和“自己管理自己”,然後才可減少教職員的管理。而且,學生入學,即等於自動接受了校園既存規則的約束,故對這些規則應有足夠的尊重,不宜隨意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