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三、在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陳獨秀

字體:16+-

胡適1935年對湯爾和說,由於文科學長的解職,“獨秀因此離去北大”,引起一係列嚴重的後果。因為

獨秀在北大,頗受我與孟和(英美派)的影響,故不致十分左傾。獨秀離開北大之後,漸漸脫離自由主義者的立場,就更左傾了。此夜[3月26日]之會,雖然有尹默、夷初在後麵搗鬼,然孑民先生最敬重先生[指湯],是夜先生之議論風生,不但決定了北大的命運,實開後來十餘年的政治與思想的分野。此會之重要,也許不是這十六年的短曆史所能論定。[56]

對此湯爾和當然不能同意,他反駁說,陳獨秀本為“不羈之才,豈能安於教授生活”?即使沒有這次的改聘,最後還是會脫離北大。1935年時的陳獨秀當然已脫離教育界,但這說法恐怕有些後見之明的意味。陳本是從實際政治中回歸文化、教育事業的,在他1920年春的言行裏,還真看不出多少又要走向實際政治的意向。然而湯爾和挖苦胡適的話卻不無道理,他說:會議不久即有“五四”學生運動,此後“接二連三之極大刺激,兄等自由主義之立場能否不生動搖,亦屬疑問”。[57]

這話實有所指。北伐前胡適曾提倡“好人政府”,那時就幾乎投入實際政治,這是湯爾和親眼所見;後胡適也曾參加北洋的善後會議,北伐後又站出來公開批評新當權的國民黨,幾乎被國民黨“法辦”。那時湯爾和即曾說,他原以為胡適已經“論入老朽,非複當年”,現在才知道其實鋒芒未減。[58]湯氏言外之意,胡適自己也常常“忍不住”要參政議政,遑論陳獨秀這樣的“不羈之才”。其實“自由主義”從未標榜不涉及實際政治,隻是對政治有一些特定的看法。湯爾和或不過是沿用胡適的表述而照本宣科,但至少可知當年對自由主義的認知是相當寬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