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

一、思想權勢轉移:從西學不能為用到中學不能為體

字體:16+-

近代中國之所以久亂而不治,西潮衝擊是一個主要原因。而其淵源,尚更在西潮東漸之前。龔自珍在道光年間,已指出中國本身思想文化重心由京師向山林的傾移。他在那時寫的《尊隱》中,便注意到“古先冊書,聖智心肝”及“人功菁英,百工魁傑”等,均已“不留京師”;於是那裏的有識之士既貧且賤,而“豪傑益輕量京師,則山中之勢重矣”。孔子早就說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隻要天下有道,士人就應出仕。而龔生此文竟名為《尊隱》,儼然影射彼時已是天下無道,故士人流向山林,致國失重心。

這樣看來,中國之衰敗,不待西潮衝擊已經開始了。但近代更重要的思想權勢轉移,無疑是士人麵臨西潮的全方位**擊,被迫做出反應,從而引出一係列文化、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思想的大變化。就思想文化而言,中西之間的文化競爭是中外矛盾的關鍵。西方在文化競爭方麵是有備而來,中方則是在競爭過程中才逐步認識到時人所稱的“學戰”的重要,故在不知不覺中被西方改變了思想方式,可以說是沿著“西學為用”的方向走上了“中學不能為體”的不歸路。在失去文化立足點後,更因多層次的心態緊張步入激進化的軌道,造成思想界群龍無首、不知所趨的局麵。

由於中國士人在文化競爭中的失敗,西方對中國的文化滲透逐漸由中國知識人來起主要的作用。早在1891年,康有為已指出當時士人“稍知西學,則尊奉太過,而化為西人”。[10]到1895年,嚴複就認定所有中國學問既不能致中國於富強,也不能救中國於危亡,故通通可說是“無用”,皆應暫時“束之高閣”。[11]而且,正是嚴複譯述的《天演論》,特別是他把進化論化約成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簡單公式,最後說服了許多中國士人。有此理論,強力就成了最好的說服手段。既然中國屢被戰敗,則其文化必然低劣。中國人從以前不以成敗論英雄到承認敗即是劣,其價值觀念已基本轉到西方一邊。西方在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方式一點上已基本成功,西方文化優越的觀念在中國士人心目中已經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