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都知道《新青年》在“五四”時的主流地位,但其重要性的凸顯,還直接得益於1919年的學生運動。魯迅在1918年曾兩次致函許壽裳,一則說“《新青年》以不能廣行,書肆擬中止”;再則說《新青年》“銷路聞大不佳”,頗歎“今之青年,皆比我輩更為頑固”。[4]陳獨秀自己在1919年年初也承認,《新青年》發行已三年,尚不十分得意。他說:本刊三年來“所說的都是極平常的話,社會上卻大驚小怪,八麵非難。那舊人物是不用說了,就是咶咶叫的青年學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種邪說、怪物、離經叛道的異端、非聖無法的叛逆”。他因此“對於吾國革新的希望,不禁抱了無限悲觀”。[5]
可知學生運動之前,《新青年》雖已較有影響,但刊物的發行並不很理想,社會對其負麵觀感仍較強。即使在青年學生之中,影響也不如我們後來認知的那樣正麵,很多人不讚同該刊的言論,甚至參與到“八麵非難”之中。且陳獨秀所說的“八麵非難”,或並非泛指,而是隨後就鬧得沸沸揚揚的一場“新舊之爭”。[6]緊接著就是“五四”學生運動,一切隨之大變。《新青年》借此兩次東風(後者尤其強勁),大受歡迎。不過,“五四”後不久,陳獨秀即因發傳單而被捕,後來更南下上海避難,參與組織中國共產黨。《新青年》的風格和內容,在此期間發生了相當程度的轉變,最後正式成為中共的刊物,卻又未能辦多久。
學界對於《新青年》後期的轉向,一直有些爭議。除一些人事因素外,主要是《新青年》何時正式成為中共的刊物。在相當一段時間裏,不少人認為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8卷1號已是中共的宣傳刊物,其理由除內容多介紹蘇俄外,還因刊物的封麵也有改變:正中為一個地球,從東西兩半球分別伸出兩手相握,暗示中國與十月革命後蘇俄的接近。[7]想象力更豐富的,甚至認為是暗示了全球無產階級的團結。前些年有人曾寫了很有力的反駁文章,舉出很多事例,表明8卷1號並非中共刊物。文章的論證大體可立,所說基本正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