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青年雜誌》刊行,陳獨秀在《社告》中明言:“國勢淩夷,道衰學弊。後來責任,端在青年。本誌之作,蓋欲與青年諸君商榷將來所以修身治國之道。”他進而提出:“今後時會,一舉一措,皆有世界關係。我國青年,雖處蟄伏研求之時,然不可不放眼以觀世界。”[24]這就確立了刊物的兩個主要傾向,一是麵向青年,一是麵向世界。同時也明確了該刊的宗旨,就是要從“道”和“學”這樣的基本層麵著手。該刊第一期除了國內外“大事記”欄,基本不及政治。陳獨秀並在“通信”中申明:“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誌之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25]
那時的中國並非風平浪靜,正發生著辛亥鼎革以來的政治大變。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1916年春,袁世凱放棄帝製,不久去世。與帝製的短暫重現同時,還出現了所謂“再造共和”的武裝局麵。這些名副其實的“國家大事”,此後一兩年間的《新青年》均未曾正式議論(仍僅在“國內大事”欄述及),確實體現了無意“批評時政”的辦刊意向。對中國麵臨的問題,陳獨秀正探索著某種更為深遠的最後解決。
在該刊第一篇文章中,陳獨秀即希望“新鮮活潑之青年”能“自覺而奮鬥”。所謂自覺,是“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而自視不可卑”;不應像很多人那樣,年齡是青年,而身體和腦神經已進入老年。至於奮鬥,則是“奮其智能,力排陳腐朽敗者以去,視之若仇敵,若洪水猛獸,而不可與為鄰,而不為其菌毒所傳染”。[26]一年後刊物更名《新青年》時,他更借機辨析說,“新青年”不僅要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區別於“老者壯者”,也要有別於那些身心接近老者壯者的“舊青年”。[27]
基本上,新刊物仍在貫徹陳獨秀此前關於“愛國心”與“自覺心”的論旨。陳獨秀強調,隻有“敏於自覺勇於奮鬥”的少數青年以“自度度人”自任,然後中國“社會庶幾有清寧之日”。在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時代,“澄清天下”本是他們的責任,如今陳獨秀基本把這一責任轉移到少數“新青年”身上了。為此他提出六個努力的方向,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28]同期雜誌還刊發了高一涵的《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29]進一步把“國”與“民”的關係落實到新的“共和國”與“青年”之上,並強調後者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