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可以說,戊戌前後湖南新舊人物的社會分野與其思想觀念並不完全成比例:社會分類上的舊派中人有頗具新意識者,而新派中人也有不少舊觀念;兩派以及各派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心態與社會行為均可見明顯的相互參伍及錯位。且這一現象的縱橫範圍尚不僅限於戊戌時期的湖南,大致為此後中國一個相當普遍的共相。從19世紀後期開始,新舊之爭成為近代中國一個持續的現象,但新與舊的區分標準以及不同時期的新舊社會分野卻隨時而變。
民國代清後,隨著時代的變遷,戊戌時湖南的新舊分野即漸失意義。民國的新舊已另有區分的標準,而前此新舊角色又有所轉換。當年變法時鼓吹開議會的梁啟超,到民初乃助當局解散國會。對梁這一反複作為,戊戌時湘撫陳寶箴的後人陳寅恪頗不滿,特別指出梁本在戊戌時主張開議會,“自戊戌政變後十餘年,而中國始開國會,其紛亂妄謬,為天下指笑。新會所嚐目睹,亦助當政者發令而解散之矣”。[93]
而中國的實際政治也在變化。1913年湖南都督湯薌銘與葉德輝起爭執而逮捕葉,時任總理的熊希齡明電申救,而梁啟超也為葉“致書薌銘兄化龍(時任眾議院議長),懇切責問”。[94]據說這一事件最後導致在各省設置文職的巡按使,部分實施軍民分治。則在實際政治中,文武之爭漸有取代原來的新舊競爭之勢。在此新興的文武之爭中,戊戌時與葉德輝對立特甚的熊、梁兩人,卻已與葉站在同一條陣線之上。前後十五年間,時代的變化不可謂不巨大。
大約又十五年後,新舊更有新的區分。熊、梁、葉又發現他們都已不同程度地落伍,大致偏向於前此對立的北洋軍閥,而共同站在新興的北伐軍的對立麵一邊。葉德輝在戊戌當年談到湖南特別受粵人康有為的“流毒”時說:“湘人尚誌節,粵人尚忠義;地本接壤,風氣多同;唇齒之依,當在異日,而斷非一二浮薄少年所能聯屬,此可據理以斷者。”[95]到北伐時,葉的預言部分實現,廣東和湖南共為北伐軍重鎮。然湘粵之聯屬,恰為葉氏更不齒的“一二浮薄少年”所為;葉本人也終不為其所容,死於北伐少年槍下。彼時反思,或者時務學堂之人尚屬可以接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