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等教育綜合化之路,實現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相互融通、滲透,解決好分流定向教育與學生多元發展之間、升學與就業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推動世界各國高中階段教育改革的主要動因。
中學生何時分流?如何分流?有哪些辦學模式與教育模式可供選擇及相應的課程設置取向如何等問題,不僅與一個國家的教育製度設計有關,而且更與個人發展、社會需要及時代要求密切相關。
綜合高中似乎能夠較理想地解決高中教育階段的既有矛盾。綜合高中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分流教育模式的首選,在於其以滿足所有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要,適應高中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的需要為目的。
綜合高中最早產生於美國,美國外交家、教育家科南特被稱為“中等教育綜合化之父”。他認為美國綜合高中應該是為“社區內所有青年受教育的需要而開設課程的中學”。綜合高中的辦學目標有以下三點。“第一,為所有的未來公民提供普通教育;第二,為那些想在學校畢業後立即使用所學技能的學生開設良好的選修課程;第三,為畢業後上學院或大學深造的學生開設令人滿意的文理課程。”[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在中等教育綜合化改組過程中,同樣選擇了綜合高中,試圖通過創辦綜合高中增加工人階級子女受教育的機會,以此來消除社會階級差別,同時強調“全人”的培養目標:“綜合中學應當如它們所聲稱的那樣,就造就‘全人’視為自己的培養目標,這意味著它們不能狹隘地關注學生的學術成績和職業技能發展,而應當給學生以一種更加全麵的教育。”[2]這種基於對教育公平的追求和培養“全人”需要的綜合高中的發展定位是相對清晰明確、科學合理的,但綜合高中的模式選擇與課程取向卻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分類視角,綜合高中的模式選擇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