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研究

一、理論基礎

字體:16+-

(一)兒童發展生態係統理論

在諸多的兒童發展理論中,兒童發展生態係統理論從兒童與環境的動態相互作用機製出發理解兒童發展,對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具有重要的啟示。布朗芬布倫納指出,兒童實際上是嵌入在一個多層級的複雜的社會生態環境係統,包括微觀係統、中間係統、外係統、宏觀係統;隨著時間的推進,兒童、所處環境中的要素及其相互關係都會發生變化;兒童是在與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發展的,在微觀係統中兒童與身邊情境要素(尤其是人)的互動過程是驅動兒童發展的重要中介要素。[1][2]美國的ECERS係列量表可以看作兒童發展生態係統理論在托幼機構環境評價中的操作化應用的典範。ECERS-R構建了一個包含43個評價項目、指標眾多的班級觀察等級評分量表,從空間與設施、保育、語言推理、活動、互動、作息結構、家長與教師7個方麵(子量表)對幼兒的班級生活、學習環境進行客觀的觀察和評價。[3]

(二)發展適宜性實踐理論

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於1987年首次提出“發展適宜性實踐”的兒童早期教育理論和方法。後來曆經兩次修訂,增加了“文化適宜性實踐”(Cultur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CAP)的維度,仍然統稱為“發展適宜性實踐”[4]。發展適宜性實踐是在兒童發展與學習以及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有效實踐的科學研究基礎上建構和發展起來的一套早期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它指出教師應準確把握幼兒(作為個體以及作為群體一員)現有的發展水平(階段),幫助每一位幼兒實現富有挑戰性和可達到的學習目標。發展適宜性實踐理論涉及三個核心的維度:認識幼兒的發展與學習(認識在每個年齡和發展階段的典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基於科學研究的知識能夠幫助教師決定哪些經驗對於兒童的發展和學習而言是最佳選擇);認識個體適宜性(通過持續觀察幼兒的遊戲及其與周邊環境和他人的互動,教師能夠了解每位兒童的興趣、能力、成長進步,對個體幼兒的了解幫助教師在保育和教育的過程中把兒童當作獨特的個體來對待);認識文化的重要性(教師必須努力認識兒童的家庭,了解其價值觀、期望以及影響其家庭和社區的因素,這些背景信息幫助教師為每一位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有意義、有關聯的重要學習經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