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評價研究

四、跨文化視野下中國托幼機構教育質量觀的建構

字體:16+-

(一)中國幼兒園教育實踐背後的文化價值觀及其演變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其成員在行動和實踐中無意識的狀態下遵循著該文化潛隱的邏輯,從而再生產了該文化。[72]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曆經磨難,弦歌不斷,曆久彌新。中國文化的生命力無疑會滲透和體現在中國幼兒教育的日常實踐中。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建立在宗法家族製度基礎上的社群主義文化,強調個人對群體(從家庭、宗族到國家)的順從,在處理各種事務和關係的過程中強調“中庸”與“和合”。[73]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傳統的社群主義相結合並逐漸演變為“集體主義”,同時逐漸吸收和融合了傳統的儒釋道思想,成為一種新的混合型文化形態。在此文化背景下,集體活動和集體教學便成為中國幼兒園中最重要也是日常的教育活動形態。[74]作為社會化、體製化的機構,中國的幼兒園不言自明的重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是培養能夠適應和延續這種文化的“群體/集體中的一員”,而不是西方文化教育情境中個體主義意義上的“個體的最大化發展”。[75]

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中、美、日三國幼兒園(保育中心)一日活動形態的跨文化的人類學考察,托賓等發現,中國幼兒園典型的文化特征和教育實踐包括集體的活動形態與集體觀念的灌輸,對常規與紀律的強調,重視學業學習,教師的嚴肅和耐心,課程中對讀、寫、算的知識技能以及藝術活動(音樂、美術、舞蹈)的重視。[76]20年後,托賓等人重訪同一所幼兒園發現,盡管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幼兒園的物質麵貌、課程形態等也發生了較大改變,但有些特征幾乎沒有變化,比如,對常規與紀律的強調(對幼兒行為的管理和控製),例行的集體活動(包括上課、早操、如廁和午睡等),關注知識和技能(包括藝術)的掌握,傾向於批評而不是讚賞,注重榜樣和示範的作用——這些沒有變化的實踐正是“潛隱的文化邏輯”以及強大的文化傳統力量的體現。[77]可見,強調集體、秩序、知識傳遞與技能掌握的中國文化教育傳統並不是僅僅存在於過去和曆史書卷中,而是存在於活生生的幼兒園日常教育實踐中,這種傳統在不斷調整和適應新時代的同時也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