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需要總結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麽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家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不少幼兒園在教研活動中的做法是倡導幼兒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後小反思、每周大反思、主題總反思等。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受益匪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空、浮、雜等現象普遍存在,如科學活動“沉浮”的教師的反思記錄這樣寫道:“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嚐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語言活動“桃樹下的小白兔”的教師這樣寫道:“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象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麵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於表麵。那麽,幼兒教師的教學反思到底應該怎麽寫呢?
一、實話實說——寫得與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如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做得少而使幼兒感覺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差走了彎路。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應記錄下來,日後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