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孩子說話要用規範準確的語言
不要跟孩子說“兒語”(有的稱之為“奶話”),而要用規範的語言。從孩子一出生,我們跟孩子講話就力求準確規範。包括量詞、副詞、動詞、形容詞等的運用。比如,“一枚硬幣”不要說“一個錢錢”;“三輛公共汽車”不要說“三個車車”。
很多成人以為,孩子小隻有說兒語他才聽得懂,於是對孩子講話時,便把“牛奶”叫“牛牛”、把“奶粉”叫“粉粉”或“奶奶”、把“貓”叫“咪咪”、把“小便”叫“噓噓”、把很多不同的車統統叫“車車”。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這麽學來了。其實,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你教他規範準確的詞,他就能學會規範準確的表達。兒語的危害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第一,教孩子錯誤的表達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一位媽媽在逗1歲3個月左右的孩子,她問“嘟嘟”在哪裏?孩子指了指嘴巴,媽媽給予誇獎,又問“丫丫”在哪裏?孩子不知道,媽媽指著孩子的腳說“這個就是丫丫哈”,然後又問“高高”在哪裏?孩子一副茫然的表情,媽媽就指著孩子的鼻子說“高高”在這兒的嘛!這實在是一個錯誤的表達,孩子花時間學會的是錯誤的表達,以後還得再花時間重新學習“嘴巴”“腳”“鼻子”這樣正確的語言,結果事倍功半。
第二,不規範的語言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流。家長如果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教孩子,那麽隻能形成孩子與家人之間的語言默契,但是,當孩子跟他人交流時,別人不易明白他的意思,就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流。長此以往,這將影響孩子的性格、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等。
其實,大人長期教孩子說“兒語”,今後還可能會發生連你都聽不懂孩子在說什麽的情況,到那時就要自食其果了。比如,家長教孩子把“牛奶”叫“牛牛”,把“奶牛”也叫“牛牛”,那麽,當孩子說“牛牛”時,你知道孩子是說“牛奶”還是“奶牛”呢?你教他把“撒尿、小便”叫“噓噓”,你告訴他“安靜、小聲點”時也說“噓噓”,那麽當孩子對你發出“噓噓”聲時,你知道他是想撒尿還是要你安靜呢?每樣東西都有它確切的名稱,每種行為、表情、動作等也有不同的詞匯來表示,教孩子說話時就要仔細分清,是什麽就教他什麽,切忌用另外的詞來替代,切忌統統打包為一個詞,弄得概念模糊,影響理解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