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幼兒心理發展概論(第2版)

三、行為主義學說的兒童發展觀

字體:16+-

(一)主要觀點

1.傳統行為主義的觀點

經典條件反射理論: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受到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動物學習研究的影響,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學習過程。與洛克(John Locke)的“白板說”一致,華生認為環境是發展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因素。他認為成人能通過仔細地控製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來塑造兒童的行為;發展是個連續的過程,隨兒童年齡的增長,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力度也逐漸增強。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繼承了華生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信條。根據斯金納的理論,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前一類行為是由經典條件反射中刺激引發的行為;後一類行為是個體自發出現的行為,其發生頻率會在緊隨其後的強化作用下增強,如食物、稱讚、友好的微笑或一個新玩具,同樣也能通過懲罰,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權等,來減少其發生的頻率。

2.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

班杜拉(Albert Bandura)強調模仿,也就是觀察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強化行為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現存的反應特點得到矯正。

由於觀察到他人的行為受到表揚或懲罰,而使兒童也受到了相應的強化,如看到他的一個同伴推倒了另一個同伴,並獲得了想要的玩具,該兒童於是也可能在以後嚐試使用這個方法,這就是替代強化。除了觀察學習過程中的替代強化外,個體還存在自我強化。當自身的行為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時,兒童就會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應,所以完成拚板遊戲的幼兒會為自己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