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通過教育實驗研究發現,教師期望對幼兒的發展具有直接重大的影響,證明在教育過程中也存在“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期望效應。有些學者認為,由於幼兒在幼兒園與教師、同伴一起度過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師幼關係會成為幼兒建立同伴關係的模式,而且,良好的師幼依戀關係能夠對安全性低的親子關係起到補償的作用。
(一)師幼互動影響幼兒人格特征的形成和發展
艾裏克森在1950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童年與社會》中強調:幼兒從進入人生中第一個專門的教育機構——幼兒園,就開始與教師發生直接的行為往來。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當教師認為某些學生是聰明的,學業會有迅猛發展,因而對他們抱有積極期望,而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智力都得到了較快、較好的發展;相比之下,那些沒有得到教師期望的學生,在經過同樣長的時間後,智力發展和進步則不明顯。而事實上兩類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並沒有什麽差別。近年的研究還表明,教師期望不僅影響幼兒的學習和智力發展,而且對自我概念、自我期望、動機、歸因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進而影響幼兒的行為、個性、師幼關係、同伴關係等多方麵的發展。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因期望的不同,對幼兒采取不同性質、水平的接觸以及不同的教學、評價態度等。當教師對幼兒抱有較高期望時,教師與幼兒相處的心理氣氛就會比較積極、融洽;教師會更信任幼兒,不僅給予更多的語言鼓勵,而且會用微笑、注視、身體接近、點頭、肯定手勢等身體語言對其進行鼓勵;教師會給幼兒更多表現和鍛煉的機會,更經常地提問他們,對他們有更高的行為要求,幼兒也更有可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師對幼兒的注意、讚揚和批評的方式也都表現出積極的傾向。可見,較高期望帶來的良好教育結果絕非偶然,而是係統的積極對待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