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第一節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
幼兒的科學不同於成人的科學,前者是以動作邏輯為基礎,後者是以形式邏輯為基礎。二者的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第一,幼兒的科學是一種經驗層次的科學知識,幼兒隻能通過觀察獲得有關事物和現象具體的、個別的經驗,如果要幼兒說出具體事物背後內在的、本質的聯係,或者解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是比較困難的。幼兒經常會顛倒因果關係,例如:某3歲兒童和爸爸在海邊散步,海上開始起風了。陣陣海風將很多漁船上的旗幟都刮得呼呼作響。這時,兒童大聲說:“有風。”爸爸見兒童已經注意到這一自然現象,就趁勢問道:“這麽大的風,是從哪裏來的呢?”兒童回答:“是紅旗扇的。”爸爸說:“紅旗怎麽會扇出這麽大的風呢?”兒童這時便又強調:“就是紅旗扇的。”邊說邊用小手模仿紅旗扇的動作。第二,幼兒的科學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18世紀,拿破侖時期的哲學家維柯曾經說過:“人們隻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構的一切。”隨著幼兒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也在不斷改變。當這些直接經驗與幼兒已有的認識不一致時,新舊經驗之間的衝突、同化、整合導致了他們認識的改變,這就是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與其說幼兒的科學是一種膚淺的、不完善的認識,還不如說它是一個正在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我們應該用一種發展性的觀念理解“幼兒的科學”,把它看成是一種處在不斷發展、變化和完善過程中的科學認識。第三,幼兒的科學是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幼兒分不清主觀的現實和客觀的現實,往往從主觀的意願出發或賦予萬物以靈性。兒童非常相信自己的假想,認為它是真的、正確的,常常是在遊戲的情景中、在假想情景中觀察現實、探索科學。認知發展水平的局限性使幼兒的科學帶有主觀性的色彩,這恰恰也是幼兒科學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