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對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觀察還是對教師的訪談,我們都不難發現,當前幼兒園教師對數學教育內容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體性和係統性,教師認為其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家長對數學教育的要求和幼兒園的生存需要。要知道,我們忽視的恰恰是最不該忽視的,即我們的教育對象——幼兒的感受,幼兒才是數學學習和數學活動的主體。
一、幼兒數學教育基本內容及年齡階段要求
幼兒期孩子能接受的數學內容是係統的,現用下表加以呈現。
幼兒數學教育基本內容及年齡階段要求
續表
綜合上述表格內容,我們發現,幼兒“跳一跳”能接受的數學內容主要包括感知集合、10以內的數、10以內的加減、量、幾何形體、空間方位、時間七大部分,每一部分的內容小、中、大不同年齡班難度遞增,體現了數學內容鮮明的係統性和整體性。
二、對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基本內容的“立體”思考
很多人說,數學能使人變得更聰明,真正讓人變得聰明的因素到底是什麽?是掌握上述表格中表述的知識嗎?現有數學教育內容中有利於幼兒思維的因素是什麽?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基本內容進行“立體”思考。
第一,表麵來看,幼兒數學教育內容就是表格中的基本內容,包括感知集合、10以內的數、10以內的加減、量、幾何形體、時間和空間七大部分。每一部分的內容都對應了小、中、大不同年齡班。
第二,進一步思考,我們會發現表格中的小、中、大班內容與內容之間的串聯關係,例如:小班分類是“從一堆物體中分出一組物體。按物體的某一特征(顏色、大小、長短、形狀等)分類。”中班在小班的基礎上“按物體的某一特征(如高矮、粗細、厚薄、輕重等)分類。按物體的數量分類。”大班在小、中班的基礎上能“按物體的兩個特征分類和自由分類。在分類過程中初步理解類與子類、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可見,上述表格中,內容與內容之間的串聯關係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