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幼兒教育概論

第二節 兒童觀與兒童發展權益保障

字體:16+-

【頭腦風暴】

美國的父母,除了那些非常貧窮的外,實際生活中都遵循每個人都有私事的觀念,這和那些幻想“在一起“的想法正好相反。美國父母的事務(包括社會的和商業的)都是他們自己的私事,不允許孩子們的參與和打擾,除非有特殊的重大事件,得到了父母的正式邀請。同樣,父母也不進入年輕人的活動領域。然而,中國的情況並非如此。中國的孩子認為理所當然地應該經曆或參與大人的事,而成人更是毫不拘束地加入孩子們的活動。這種關係的一個極端表現就是大人可以隨便看寫給孩子的信件,孩子也可以看大人的信。沒有任何事能比下麵這個事實更能深刻反映出這種差異了,即美國兒童同他們自己的小夥伴們在一起歡慶他們的生日,父母隻為他們做做幫手;而中國兒童的生日是成人歡慶的事,就像婚禮或葬禮的宴會一樣,孩子也可能在場,但肯定不是注意的中心。

(資料來源:[美]許娘光.美國人與中國人:兩種生活方式比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84~85.)

想想,為什麽中美兩國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有如此大的差異?你認為哪種態度比較好?

兒童是什麽?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反映了人們對兒童的了解,體現了人們對兒童的認識與看法,即兒童觀。兒童觀的形成受社會的政治經濟的製約,受傳統文化思想、哲學、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的影響,特別是兒童發展理論的影響。對兒童發展的看法不同,兒童觀不同,教育兒童的內容、方法以及具體任務也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教育觀。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才能開展好教育工作。

一、兒童觀

(一)兒童觀的含義

“兒童”一詞,最早從西方引進,中國人更習慣把兒童稱為“孩子”。兒童期從什麽時候開始,在生理學界大致有四種看法:一是始於出生時;二是始於概念(懷孕的母親關於兒童的概念);三是始於胎動初覺;四是始於嬰兒期結束後。[2]而關於兒童期的下限,大致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廣義的界定,泛指法定成人年齡以下的人;另一種是根據心理學界對兒童的階段劃分,即分為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或青春期),當人們在使用這種分法時,較多地把兒童期的下限界定在兒童期或少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