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本書第一部分的“引子”所說,非正規幼兒教育組織是相對於正規幼兒園而提出的,它突破了正規教育的種種局限:不一定要專門的場地和時間安排、不一定按年齡編班、不一定具備大規模和嚴格的管理製度、不一定要求固定的組織形式。相反,它是靈活多樣、便於開展的。可以是家庭托兒所,可以是小飯桌,可以是大樹下的小分隊,也可以是大篷車裏的識字班……它是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的,哪裏有需要,哪裏就可以有非正規教育;有什麽條件,就可以辦成什麽樣的非正規幼兒教育。
如果你所在的非正規教育組織已經成型,請你想一想,它是如何出現的?它與周邊環境有著什麽樣千絲萬縷的聯係?
如果你正打算辦一所非正規教育組織,請你想一想,你身邊的鄰裏鄉親,有著什麽樣的育兒需要?可以怎樣來滿足這些需要?
就像你已經了解到的一樣,非正規學前教育的產生是應需而生,形式因地製宜,核心是鄰裏守望、育兒互助。
那麽,非正規教育組織在社區中處於什麽樣的地位呢?
1.非正規教育組織的地位:文化娛樂中心
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哪怕是到了一片完全陌生的環境,遠遠看見前方校園裏高高豎起的旗杆,也會馬上覺得親切和溫暖;哪怕是正經受著旱澇災害,聽見教室裏傳來孩子們的琅琅讀書聲,也會一下子覺得心裏充滿了希望。對於任何一個地區來說,擁有一所學校就等於擁有了文化和靈魂的根據地。教育組織就具有這樣神奇的魔力。非正規教育組織也是如此,有了它,這一片土地就有了生命和活力。它是孩子們成長的樂園,是家長放心托付的對象,是教師自我實現的平台,是社區的文化中心。
作為社區的文化中心,我們不僅僅是麵對孩子來組織教育活動,同時也會輻射到周邊的居民,比如開展親子遊戲、親子閱讀等活動,組織的圖書角經過擴展就可以成為社區或村子的圖書中心,使得這一片的居民都成為受益對象;定期組織的春遊、秋遊等大型活動,不僅僅是組織在冊的孩子才能參加,也可以擴大到周邊感興趣的居民,豐富大家的文娛生活。此外,即便是身體不便參加出遊活動的爺爺奶奶們,也可以發揮自身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參與到定期組織的家長自製玩具活動中來,把藤條變成好玩的小球、把繩子變成好看的盤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