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發展(social development)是指學前兒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礎上,在與社會生活環境相互作用,掌握社會規範,形成社會技能,學習社會角色,獲得社會性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性[1]。社會性發展主要包括自我發展、社會性情感發展、社會認知發展、社會行為發展、人際關係發展、道德發展、性別角色發展等[2]。人際交往和性別角色的發展在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際關係的發展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結成的心理關係。兒童從出生時,就進入到一個複雜的社會網絡中,開始與周圍世界發生一定的聯係和關係。正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兒童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和社會性。最初幾年,兒童在家庭中度過,其人際關係主要表現為親子關係;進入幼兒園後,又增加了師幼關係和同伴關係。
(一)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parent-child relationship)是指父母與其親生子女、養子女或繼子女之間的關係。它是個體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嬰兒在與母親的交往中逐漸建立起了情感的社會性連接——依戀。親子依戀是親子關係穩定的標誌,也是影響兒童未來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鮑爾比(John Bowlby,1969)最先提出了親子依戀的問題,安斯沃斯等(Ainsworth & Witting,1978)延續這個研究傳統,提出了親子依戀的三種類型,後來在20世紀80年代,邁恩和所羅門(Main & Solomon,1990)根據自己的研究,又提出了第四種親子依戀的類型。
1.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
孩子與母親有親密的情感聯係。當母親在場時,他們積極地對新玩具和環境進行探索。當母親離開後又返回時,他們或微笑,或說話,或挪動以示問候,或用其他方式試圖與母親親近。這類兒童把母親當作安全的保障。